序:
〈自序〉
運氣學說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 林揚南醫師
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,拜讀李政育醫師編著的《運氣醫學》一書,其中有當時的醫界大老、一代名醫馬光亞所寫的「推介序」,對李老師研究、推展「運氣學說」多所鼓勵與肯定;序中特別強調:「運氣之學發於遠古,初見於內經。研究天時之學(與)人之養生,必知天時;人之疾病,其生於外者,皆與天時有關,故歷代醫家多重視之。」
這些話大大引發我研究「運氣醫學」與運氣學說的興趣,因而拜入李老師門牆,承其指導,方知運氣醫學主要源於《黃帝內經》等典籍,尤其是<素問>與<靈樞>經共十一篇之中。而「運氣學說」的重點在「運」與「氣」。
運、氣與氣候、物候
簡單說,由於地球的自轉與公轉,而有天氣與地氣之變化,而且兩者相互影響;人居其間,所受到的影響尤巨。天氣的變化稱為「氣候」,人生存於地球上,難免受到氣候及植物、礦物、其他動物所影響,這些影響就稱為「物候」。除此之外,我們的飲食、起居也會受到「氣候」與「物候」的影響,因而影響到身心健康,此稱之為「病候」。一般而言,「氣候」會影響「物候」,而「物候」影響「病候」。這種氣候、物候與病候的變化及交互影響,乃成為「運氣學說」的基礎(基本原則)。
進一步言,運氣學說中的「運」,係指五行星(木火土金水)基於環化模式,以律天體之運行,所產生的運行規律,有主運、客運之別;而主運又分大運、中運,主運千年萬載而不變,客運則隨年、月、日、時而推演。
而運氣之「氣」,則指基於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的週期(循環)模式,以律氣候之變遷;亦有主客氣之別。而主氣又有中氣、主氣之分,中氣千年萬載而不變,客氣則隨年、月、日、時而推演。
是故,先人常說:要學中醫、確實了解養生保健與治病之道,必先讀《黃帝內經》。而要看懂《內經》,必先通曉「運氣學說」的原理原則。因為中醫理論的陰陽、五行、臟腑學說,先天、後天影響,八綱或六經辨證等,都與「運氣」脫不了關係,甚至密切相關。
編者即以李政育醫師的《運氣醫學》一書為藍本,以《黃帝內經》的運氣理論為核心,將其繁雜的氣化原則,以較簡易、能理解的圖表方式呈現。主要是針對六十甲子的氣化現象,特別列出其中運、司天、在泉、五音建運的變化,並比較主運與客運、主氣與客氣等的異同,逐年列表。書中特別以陽干年(丙戌年,2006年)及陰干年(丁亥年,即2007年)為例,推演、說明演繹運氣醫學之「氣化」原則,讓讀者能一目了然,免去繁雜的推算過程與自己演繹之麻煩,而可以直接應用於各類學科。對「運氣學說」有興趣者而言,本書無疑是一套工具書,就像現代人使用電腦一樣,甚為方便。若謂其作用等同於民間的「通書」,或說類似於更具體、實用的「農民曆」也不為過。
期待有心人深入推演
本書得以出版,要特別感謝李老師之細心與無私的指導;李師學識淵博,上通天文,下知地理,對於《內經》、《五運六氣》之理解尤深,在中醫藥的臨床應用方面更是順手拈來,不假思索。行有餘力則著書立說,至目前為止已出版六十餘本學術及通俗著作,本書即主要參考其所印行的《新編運氣醫學》,及楊力所著之《周易與中醫運氣》等書。
另外要感謝黃碧松醫師,在台北市中醫師公會開設「內經講座」,共十二堂課,約三個月時間;讓我對內經有更深一層的認識。他在課餘之暇還常抽空指導我寫作。還要感謝劉翱貴醫師鼎力協助,除幫忙收集資料,還參與內容討論,並加修改、潤飾。劉醫師學術、臨床兼優,對《內經》甚有研究,見解精闢;其在「五運六氣」之氣化理論方面尤瞭然於胸,多所指點,非常感謝。
編者學疏才淺,寫作本書主要是基於對運氣醫學的熱愛,希望此種研究熱情能拋磚引玉,並有助於促使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,找出因應氣候變遷、防治流行病(疫病)的對策,讓大眾的健康更有保障。美中不足的是本書為趕時效,倉促付梓,還有勞李恩師代為把關,尚請醫學先輩諸公多多指教。
〈推介序〉
有助一窺往後三十年運氣變化之祕 中醫師李政育
2006年11月1日,本人應大韓民國韓醫原典學會之邀,赴釜山參加,並承李南九學長之命,主講「運氣醫學」。由於韓國與中土接壤,自古即通漢學,對中醫藥典籍(原典)可能已有相當認識(至今很多寺廟、碑記都還保留正體漢字可資證明);時至今日,韓國漢醫學界與我們還是常有往來,甚至有當地的博士後醫學生來跟我學習,後來還發展出「遠距」教學與遠距醫療模式,傳為美談,這是後話,暫且略過。
雖然「韓醫原典學會」的成員大多對漢醫典籍有些認識,對於探討「運氣醫學」或許也深感興趣,然而對這門兼具天地人三才的「高深」學問,一時之間可能無法很快融會貫通。因此在主講之時,盡量以通俗原理原則為主,例如運氣醫學的定義、研究範疇,包括其內容來源與依據,歷代醫學研究者的贊成與反對理由,以及現代的研究方向等等。
運氣醫學定義與研究範疇
簡單說,凡可用數字來統計、預測疾病流行趨勢,並實際用於預防或治療的學問,都屬於「運氣醫學」的範圍。
因此舉凡大氣物理、天文星象(非命相)、氣象,地緣流行病學、地緣治療學、地理醫學等,與宇宙圈論、「地球環境圈論」有關的學問,包括不同民族文化、思想、信仰、飲食、生活習慣、居住與工作環境,以及地理環境的海拔(高度)、經緯度,甚至居民的穿著、生活方式等等,只要可以量化、計算,可用數字來運算與統計的醫學,皆屬於運氣醫學的研究範圍。
傳統典籍依據(原典)
運氣醫學的傳統典籍,主要是依據《黃帝內經》的<素問>第六十六到七十四篇(加上補遺二篇),以及<靈樞>第七十七篇、七十九篇。<素問>包括「六元正紀大論」、「六微旨大論」、「氣交變大論」、「五常政大論」、「刺法論」、「本病論」、「陰陽應象大論」、「八正神明論」、「六節臟象論」,而<靈樞>只有「遇歲露篇」與「九宮八風篇」。其中,<素問>討論的是陰陽繫日月、四氣調神、陰陽離合等問題,且通評虛實、臟器法時與脈解;<靈樞>則談到衛氣行、本神、順氣、一日分四時等等內容。這十一篇都是認識運氣醫學的「根本大法」,不可不讀。
除此之外,有文獻記載的運氣醫學典籍並不多。可以說自《黃帝內經》以降,歷代醫家肯定運氣醫學價值,且著書立說、加以推展者,以明朝張景岳、李梃及清朝吳謙為代表,其代表性著作有:《類經圖翼(張景岳)》、《醫學入門(李梃)》及清朝的《醫宗金鑑(吳謙)》。
有些醫藥名家則將部分運氣醫學理論,實際運用於臨床,並列入其代表性著作之中。其中,最早提到的應該是:漢代張仲景所著的《傷寒雜病論》,其次是明代吳又可《溫疫論》,及清朝葉天士《溫熱論》、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、雷少逸《時病論》等。
近代研究運氣醫學者不多,流傳較廣的有:李政育《運氣醫學》、郭德淵《易經與物理學》、任應秋《五運六氣》,以及雷順群《內經多學科研究》、楊力《中醫運氣學》等。本人剛出版的《新編運氣醫學》一書,即以上述各書作為主要參考典籍。
也有反對者
綜上所述,可以說歷代的大醫學家幾乎均給予「運氣學說」高度評價,甚至將「運氣」列為其著作之首章,例如《聖濟總錄》。然而再好的學說也有人不以為然,「運氣學說」也不例外,反對者所在多有,如徐迴溪與陳修園等。
徐靈胎(迴溪)即倡言「運氣不足學」,其所著《醫學源流論》中即有「司天在泉論」一篇,嚴詞批判。而陳修園雖於《醫學實在易》一書中,列了「司天在泉圖」、「司天在泉說」、「司天在泉詩」,卻另附「張飛疇運氣不足憑說」於其後,但論述不多,只能說是運氣醫學發展過程中的「亂流」而已。
綜觀醫學史,「運氣醫學」的應用範圍既深且廣,無論醫者、「醫說」或學者(醫學研究者),若因不夠深入了解、無法探究其奧妙之處,即遽然認為「運氣學說不足學」,此皆不足以對「運氣學說」的發展造成阻礙。此由近幾年「新冠肺炎」一流行,海峽兩岸及其他國家的「漢醫」、學者,即競相研究「運氣醫學」而得到證明。
「運氣學說」與《內經》密不可分
依據個人經驗,要精通《內經》,必先理解「運氣學說」;而欲精通「運氣學說」,又非通天文曆象不可。世人誤會醫、易同源,實際上並不完全相干,只是漢代完成《黃帝內經》時,恰好共用一個哲學基礎,有共同的符碼而已。這是因為自有地球與生物以來,就受五星、日、地、月的相互影響,而「易」是人類文明發展到極高程度時才產生的學問,當然若就「生命本體論」而言,醫、「易」本為一體,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。
要知道科學研究本來就是「一山比一山高」,無論中醫或西醫,不管其目標在「致廣大」或「究精微」,都各有一番境界。而「運氣學說」則為中醫理論中最基本,也是最高深的學問,佔據了《黃帝內經》<素問>篇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,其重要性自是不言可喻;若說「運氣學說」淵源於古天文學也不為過。
本人早在粗通中醫藥之時,即對究「天人」或「天地人」關係的運氣醫學深感興趣,且投入相當大的心力研究,並寫成《運氣醫學》一書,然因其中牽涉到星宿、氣象、地理,天干、地支、五行生剋與人的互動關係,非有耐心難以仔細推演可能的發展,故歷來有意投入研究者不多,有進境或成就者更屬鳳毛麟角。
本書推演出近六十年的運氣流佈
多年前林揚南學隸表示願意跟著我學習,他本勤於治學、習醫,既孜孜於勤讀中醫傳統典籍等醫書,且兼攻西醫神經醫學,其好學精神連年輕人皆瞠乎其後。後來因緣際會看到《運氣醫學》一書,對於「運氣學說」深感好奇,饒有興趣,從此發奮勤讀熟記,然後消化吸收,化繁為簡,將拙著及楊力教授著作中,有關五運六氣演化的圖解、圖表,重新編整,並進一步推演,編成「運氣醫學應用篇:圖解五運六氣洩天機(原名「圖解五運六氣氣化理論(應用篇)」)」,並請余作序。
我原先只就揚南學隸的學習過程,及我因緣際會赴韓國演講「運氣醫學」的內容,簡單推介(如上述)。此書則因較為冷門,作者自行投稿元氣齋出版社,卻一直「留中未發」。不意2019「新冠肺炎(COVID-19)」爆發,全球大流行,舉世人心惶惶,大家(尤其海峽兩岸的學者專家)才又翻出「運氣醫學」,企圖從中發現五運六氣變化對流行病的影響,從而預測其發展軌跡,作為遏阻肆虐(治療)及預防、保健的參考。此時方才想起,林揚南醫師早於其著作中,具體列出1992年至2051年,近六十年之間的五運六氣變化,其中也涵蓋了新冠肺炎肆虐的2019年至2021年在內,應有利於後學者之研究與參考,頗有價值。
雖然此時「新冠肺炎」的流行高峰期已過,但疫情仍不絕如縷,很多流行病的學者專家與公衛人員,均一再呼籲大家要小心病毒死灰復燃、變種再起,仍要續打疫苗、做好「長期抗戰」的準備。既然如此,則此書對於往後三十年的推演、預測仍深具參考價值。因此決定新編出版。
然因揚南醫師此書的重點在「五運六氣氣化理論與應用」,對初學者或有意研究、推展「運氣學說」的人而言,可能有點摸不著頭緒。元氣齋林社長因而與我商量,決定新編拙著運氣醫學(已於三月出版發行),同時就我對「運氣學說」及揚南醫師的了解,代為解讀、評說其所列出的五運六氣推演準確度,以作為往後流行病專家、公衛人員及讀者防病(流行病)、養生與醫者治療疾患的參考,希望亦有助於研究氣候變遷對地球上生物的影響。
我再看林揚南原作,發現其推估只是大原則,大抵沒有錯誤,足供有心進一步研究者參考,無需再多加解釋。至於細節,可能還需審酌現代氣候變遷、永凍層溶解速度、南北極溶冰與風暴形成的實際情況,才能正確解讀未來發展。畢竟運氣學說形成於古代「小冰河期」末端,當時能看到10←→12≒11年多的太陽黑子(風暴),尤其能觀察到金星(歲星)與地球的互動與變化,已經超級厲害了,但仍無法預測到「工業革命」後的過度開發後果;這些變化太大、太複雜了,非用超級電腦(或現代的AI技術),無法正確推演五運六氣、天干地支與五行的具體變化,與可能的影響,故只寫一較完整的推介序,而未有太多著墨。對於有心研究者而言,了解書中的大原則,再細參其他著作(如《新編運氣醫學》等書),應該可以形成一套「心證」,再代入其他條件,以電腦運算,應該可以得出更具體的結果。這也是我的深層期待。是為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