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:
自序:人口裂痕愈來愈明顯的省思
這些年來,我發現診間的老年病人漸漸增多,街道上、公園裡坐輪椅的老人也愈來愈多,而嬰兒車愈來愈少,顯然現代社會的人口裂痕愈來愈明顯。
根據統計,我國的老年人口從1993年起就已超過總人口的7%,2012年更挺進到11%;若以這個趨勢推估,15年內(2027年)應可衝到21%;經建會更認為2060年將高達39.4%。如果依照聯合國的定義:凡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7%,就稱為「高齡化(aging)社會」,那麼我國早已達到這個標準,且即將進入「高齡(aged)社會」(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4%),並向「超高齡(super aged)社會」(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0%)邁進。平均起來,目前每6.9個青壯年就須扶養1位老年人,估計50年後每1.2個青壯人口就要養1位老人,負擔不可謂不大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,預計2050年美國阿茲海默症將從現行的550萬人增至1600萬人。而我們的鄰國日本,以前大家都認為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之一,他們2012年時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突破3千萬,等於四人之中就有一個老人,其中約一半超過75歲。該國的知名作家三浦展甚至預測,到2035年,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將為年輕人(20∼30歲)的三倍,雖然人口老化的程度相當嚴重,但我們也不遑多讓,已經算是一個「準」老人國家。
過去五千年來,傳統醫學都在追求「長壽」或「長生不老」,現在幾乎已經達成目標,我們卻開始為人口老化發愁。因為人口快速老化除了對精神健康醫療(mental health and psychiatry)造成衝擊,也將挑戰健康醫療產業。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,現代社會變動劇烈,大家庭瓦解,長輩的權威不再,加上生活型態轉變,年輕人多數出外工作,形成平時只有老人在家的現象(鄉下地區的村莊多半是老人與小孩);社會孤立、經濟能力降低,生活功能變差,加上疾病的折磨,在在令老年人陷於憂鬱的淵藪。一項南台灣居民的情緒性疾病調查研究顯示,老年人的憂鬱性疾病盛行率約21.2%,其中重鬱症占5.9%,輕鬱症占15.3%,可見情況相當嚴重。但現在精神醫學發達,憂鬱症等相關疾病的篩檢、發現、轉介、治療都已經不是問題。起而代之、令人憂心的反而是「老年失智症(Dementia)」。
根據一項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,我國的失智人口在101年已近16萬人,社區盛行率超過4.4%,若加上機構內的老人,粗估失智症已佔所有老人的5.4%。若以精神醫學推估,「凡65歲以上,大約每增加5歲,失智症的盛行率就增加一倍」來看,那麼在85歲至90歲的人口群中,高達三分之一可能罹患失智症,我們若不趕快未雨綢繆,未來恐怕會出現嚴重的精神行為問題(Behaviour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
Dementia, BPSD),甚至是社會問題。
失智症的成因很多,並非單純大腦退化而已。失智症之所以可怕,在於毫無生命與生活品質可言,甚至笑罵由人,也就是過去所說的「老年癡呆」,對病人及其家屬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到目前為只可說無藥可救、無法治癒,頂多只能延緩病情發展而已。所幸經由世界各地頂尖醫藥人員的研究,目前已露出一線曙光。
中央研究院士蔡立慧致力於阿茲海默症研究多年,去年她於中研院第31次院士會議中發表演講指出,失智症已成亞太地區流行病,「阿茲海默症不只是健康問題,更是社會、經濟和人類共通問題!」未來10年,科學界可望以大腦模型驗證失智症新藥的有效性,另從基因分析找出適合個人的失智治療,能修補受損大腦區塊、迴路,使失智病人病情從重變輕,延緩失智。目前研究也發現,電擊刺激能有助重啟記憶力。蔡立慧說,透過每周電擊1次老鼠海馬迴,每次電擊1分鐘,結果記憶衰退小鼠竟能成功找回記憶,一次電擊效果能維持2周,未來10年可望用於臨床治療,透過電擊刺激延緩失智症狀。
由於短期內醫學上對於失智症的治療,尚有待突破,所以眼前我們社會上非常重要且急迫的課題,反而是失智症的照護需求;台灣的長期照護體系雖然經過十餘年的規劃與實踐,卻仍然停留在政府預算短缺,而以殘補方式來應付,使得體制內所能提供的服務量僅達需求者的一成多而已。大量近貧民眾被拒於門外,偏遠地區的服務量與品質更是嚴重不足,使得長期照護成為台灣人民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共同惡夢。
所以個人呼籲,政府應積極面對國內社會高齡化與照護體系能量不足的問題;另一方面,由於台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,家庭照護的功能早已弱化,使得許多失智症病患不是高度依賴語言溝通上有困難、風俗習慣極大差異的外勞或外傭,就是被棄置於品質不佳的私人安養機構, 對於這些曾為台灣社會奮鬥了大半生,到了生命的終末卻遭如此不堪待遇的銀髮國民來說,實在有欠公允,更讓人於心不忍。
個人已經投入「精神醫學」領域三十餘年,臨床上發現,老年失智症患者普遍有憂鬱症、認知缺陷等障礙,似乎失智症與精神神精科脫不了關係。而今老年人口與失智症患者愈來愈多,人口裂痕愈來愈嚴重,身為精神神精醫學的老兵,似乎應該有所作為,所謂「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」,假如能貢獻所知,為眾多的失智老年人盡一己之力,人生應該更有價值。因此將多年來蒐集、整理與研究的資料,編整成書,希望有助於患者及其家屬參考。
近日翻閱日本文獻,發現他們多將「老年癡呆症」或「失智症」改稱為「認知症」,似乎更能減少對患者及及家屬的衝擊。國內近年來亦因為人權意識的提高,及對醫病關係能趨友善的期待,已近乎全面性,以「失智症」來取代過去的「癡呆症」,並因國人對「認知症」的了解還不夠及使用習慣的不同,所以本書也不採用「認知症」的名稱。
雖然已有專家學者發表研究報告,認為在不久的將來,失智症應該有藥可醫,有法可救,但就目前來看,可能還有一段長路要走。本書盡量蒐集、介紹最新、最完整的資訊,提供給需要者參考,但仍可能有掛一漏萬之處; 如有不足,還請專家指正,以便於再版時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