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果也不宜過量食用 李政育
蔬果與藥物的分野,在於蔬果係將野生品種以人工方式栽培,再加施肥、灌溉,滅菌殺蟲,讓蔬果快速生長,減少對土壤有效成分的吸收,減低其酸苦辣,以適合人類口腔粘膜與營養神經接受體,讓味蕾覺得可口。如讓這些蔬菜與水果自然生長,經二、三代的再繁殖,就是目前傳統醫學所使用的藥物了。
目前農業與食品、營養、健康食品界,大量馴化野生藥物成為蔬果,亦從原來的藥用植物中,選擇鮮嫩可口的種類,製作成營養、健康、有機、有療效之食品,以促進人體的健康美。
以目前開始流行食用的「薯蕷」(又名山藥、懷山藥或淮山藥,簡稱淮山)為例,在台灣有五十二種品類,有生長於地下,另有生長於地面上的,以地下球莖比較可口。但在古代,除了山區居民或原住民、藥農之外,幾乎沒有人食用。自引進巴西種並改變栽植方式後,產品清亮、多汁、不脫皮,不粘與不刺激手部肌膚,其療效為所有食品之冠;舉凡荷爾蒙分泌不足、久咳、白帶、尿失禁、氣喘、攝護腺肥大、不孕、習慣性流產,尤其使肌膚黑乾瘦者變為白淨極有功效。此外,可消血中蛋白濃度偏低的水腫、積水,亦可促進肝臟的吸收、儲存、轉化功能;除了提升血中蛋白濃度外,尚可修補腎絲球體的病變。很多人不知道,市面上大受歡迎的人工合成荷爾蒙,事實上即以淮山為主要成分。因此食用自然的淮山,比人工合成荷爾蒙更佳。
類似的例子極多,例如仙楂有消脂、除小腹經痛,改善胃酸分泌不足及冠心病、血管粥狀硬化……之效。若有幼兒營養吸收不良、胃納不佳、食穀不香者,皆可適量食用山藥而達到美白、肥健、聰明、有精神的目的。
以蔬果養生、瘦身、美容固然較藥物安全,但仍有禁忌症,例如前述的仙楂,如長期、單味、大量食用,會致胃酸過多;如原有胃潰瘍或穿孔、出血、消化道血管瘤的人,極易因胃酸過多之刺激而引起大出血,不可不慎。
又如糖尿病病患,不可攝食太多紅棗、黑棗、楓糖、龍眼乾、荔枝乾,或新鮮龍眼與荔枝。
我們常說:藥、食只是一線之隔;有些東西選取少量可當食物,中量是藥物, 大劑量就變毒物了。因此,凡事適可而止,遇有疑問時,應請教中醫藥或營養、食療的專家,不要自我妄測;要知道「至重為人命,最難卻是醫」啊。
由於近來常與我的營養學啟蒙老師楊乃彥博士聚談,也互相激勵,此番再度攜手合作出版本書,誠乃個人之光榮,希望亦有益於讀者,是所至盼。
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十日
於台北石中居
序
蔬果為抗衰老飲食主角 楊乃彥博士
蔬菜、水果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,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,也是每天都要攝取的食物;在生理方面功效甚多,例如蔬果中的食物酵素,近年來受到相當大的重視,有助於食物的消化、吸收,可改善胃腸功能,促進整體健康。
體內的化學反應有千百種,可分為兩大類:合成反應和分解反應。例如身體會利用小分子的脂肪酸和甘油合成脂肪,胺基酸合成蛋白質,都是重要的合成反應。大分子的蛋白質也可以分解成小分子的胺基酸、把脂肪分成甘油和脂肪酸。當合成反應旺盛時,體重就增加,反之則體重下降。多吃蔬果,其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促進體內的分解反應,有利於瘦身減肥。現代人之所以趨於肥胖,多半和蔬果攝取不足有關。
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了更多證據,可以肯定蔬果的重要性。常吃蔬果者,其肺活量和肺功能遠優於不常吃蔬果的人。調查對象包括吸菸和不吸菸者,結果顯示,常吃水果者的肺部比較健康。
美國國家研究機構一項新發現更具說服力。在檢驗尿中的基因被破壞的程度時,發現常吃蔬果的人,其基因受破壞的可能性較小,間接證明了蔬果的抗癌功能。
便祕是現代人非常普遍的健康問題,蔬果含有豐富的纖維、果膠,在腸胃道可吸納水分、預防便祕,而且有助於促進毒素(如重金屬)的排泄。
蔬果也含礦物質,在身體代謝後呈鹼性反應,可中和肉類和穀類的酸性反應,以維持血液的微鹼性質。此外,亦富含抗氧化成分,早已受到保健專家的重視。例如維生素A、C、E以及貝他胡蘿蔔素、硒、類黃酮素、多酚類等,對於抗老防病,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最近在美國受重視的「抗衰老飲食」,以食物來降低血糖、胰島素、腎上腺皮質素、自由基,維持身體年輕,建議每日飲食應以蔬果為主,其次為良質蛋白。防癌專家們所建議的預防癌症飲食,也以增加蔬果、降低油脂為主。足見蔬果的重要性一再受到專家們的推崇。
本書強調自然、健康才是美的原點,美容應從養生做起,可以說相當適合現代人的需要。
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六日
於德育醫護管理專科學校